千年一夢,一夢入敦煌
敦煌莫高窟
凝千年歷史之精髓
匯四方文化之瑰寶
為我們留下(xia)了數之不盡(jin)的文明藍圖
伎(ji)樂天、金剛、美人菩薩、飛(fei)天等
歷經千(qian)年以另一(yi)種方(fang)式(shi)“重獲(huo)新生(sheng)”
被喻為“佛”的(de)象(xiang)征和化身的(de)
迦陵頻伽
其美妙(miao)的(de)歌聲象征“佛的(de)妙(miao)音(yin)”
它雖鮮為人知
卻在敦煌壁畫的樂舞形象中
留下了濃重的筆墨
左圖來源:《莫高(gao)石窟全集(ji)》
在壁畫中
迦陵頻伽的出現最早(zao)可(ke)追溯到唐代
中唐時期所開鑿的
榆(yu)林(lin)窟第25窟(甘肅瓜州)
《觀無量壽經變》(南壁)
正中下部樂池舞樂圖中
伎樂師(shi)分(fen)為(wei)四(si)人兩組(zu)坐在兩旁(pang)
舞臺(tai)上(shang)伎樂師在擊打樂鼓
迦陵頻伽(jia)在一旁撥(bo)弦應(ying)和
榆(yu)林窟(ku)第25窟(ku)—來源:《莫高石窟(ku)全集》
在莫高窟第172窟
《觀無量壽經變》中
出現了(le)吹奏橫笛、排(pai)簫、笙、篳(bi)篥的妙(miao)音(yin)鳥
莫高窟第(di)172窟—來源:《莫高石(shi)窟全(quan)集》
莫高窟(ku)(ku)第360窟(ku)(ku)藻(zao)井(jing)主室(shi)覆斗頂中(zhong)
迦陵頻伽(jia)懷抱曲項琵琶(pa)
展翅飛翔于彩云之間
莫高(gao)窟(ku)第(di)360窟(ku)—來源:《莫高(gao)石窟(ku)全集》
莫高窟(ku)第156窟(ku)(晚唐)
迦陵頻(pin)伽伎樂與二童子(zi)共舞
莫高(gao)窟第(di)156窟—來(lai)源:《莫高(gao)石窟全(quan)集》
穿越千年,動人回響
作(zuo)為佛(fo)國“神(shen)鳥”的迦陵頻伽
如今在《樂動敦煌》
被“復活”在了(le)現實世界(jie)
西域音樂天才少年白歆
在偶然中(zhong)聽(ting)到“出妙音(yin)聲,如是美音(yin)
若(ruo)天若(ruo)人,無能(neng)及者”的迦(jia)陵頻伽妙音
從而一路追逐踏(ta)上藝術探尋之路
直到在莫高壁(bi)畫的音樂(le)世界中
偶遇迦陵頻伽
在佛國神鳥的點化下
他(ta)終于突破瓶頸(jing),領悟(wu)真諦
創作出融合東西方精華的音樂
實現了畢生夢想
深藏功名的忘我獻身
天上人間的悲欣交集
是白(bai)歆藝術創作的遼闊境(jing)界
小(xiao)樂也愿平凡如(ru)你我的每個人
都能(neng)如劇中主角白歆一樣
歷經繁華,不失真我
在一路(lu)坎(kan)坷中,找尋到最(zui)初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