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動絲路,妙音千年
敦煌文化(hua)的底蘊超乎(hu)想象(xiang)
無(wu)論(lun)是靜止的文化(hua)——壁(bi)畫
還是(shi)活躍在大(da)眾視野中的
舞蹈、書(shu)法、美(mei)術、音樂......
都在以不(bu)同的方式繼續傳承著
比如活(huo)躍在舞(wu)臺之上(shang)的反彈琵琶(pa)舞(wu)
在畫家筆下栩栩如生的美人菩薩(sa)
......
還(huan)有從壁(bi)畫中(zhong)隨伎樂(le)師踏(ta)步而來
在(zai)《樂動敦(dun)煌》亮相的琵琶、腰鼓
笙、排(pai)簫、拍板、鳳(feng)首(shou)箜篌、蓮花阮
以及(ji)今天“出鏡”的(de)“塤”等(deng)16件古樂器
悠揚(yang)悅耳的音色在時空中(zhong)奏響
讓人(ren)仿佛(fo)回到了(le)千年前的古(gu)城敦(dun)煌
“塤”是我國最(zui)古老的(de)胴腔類(lei)吹奏(zou)樂器(qi)
相傳是漢族先(xian)民(min)們為了模(mo)仿鳥獸叫聲
用(yong)來誘捕(bu)獵(lie)物而制作的(de)
在(zai)戰國初,該樂(le)器(qi)被廣泛應用于
宮廷的祭祀活動中
秦(qin)漢以后成(cheng)為了宮廷(ting)雅樂(le)
樂(le)器大家族中的重(zhong)要(yao)成員(yuan)
據小樂了解
“塤”距今約(yue)有(you)七千年的歷史
七(qi)千(qian)年間它(ta)的命運并不是一帆風(feng)順的
清朝時(shi)期“塤”的傳(chuan)承已經斷代
80年代以(yi)來在眾多音樂藝術家的(de)努力(li)下(xia)
“塤”作為樂(le)器才有了標準(zhun)化的制(zhi)作
如今“塤”也被用在一些文藝作品(pin)中
比如(ru)電(dian)視(shi)連續劇(ju)《康(kang)熙王朝》
電(dian)影《菊豆(dou)》《大紅燈(deng)籠高高掛》
大型歌舞(wu)劇《兵馬俑》
以及莫高窟(ku)“活的”第736窟(ku)《樂動敦煌》
在《樂動敦煌(huang)》劇(ju)目中
出自莫高(gao)窟第220窟南壁等窟的“塤”
和其他“活化”的15件古樂器(qi)
一同穿越(yue)時空隧道與主(zhu)角(jiao)白歆
演(yan)繹了一場精妙絕倫的樂舞詩畫盛宴
莫高(gao)窟(ku)第220窟(ku),南壁—來源:《莫高(gao)石窟(ku)全集》
音色樸拙哀婉的塤
清脆明亮的雞婁鼓
玲瓏剔透的鼗鼓
清越高雅的笙
清脆卻又帶有(you)金屬感的(de)答臘(la)鼓
......
都和小樂一樣期待
在朔風凜冽的冬天
和大家在(zai)《樂動敦煌》
赴一場璀(cui)璨(can)繁(fan)盛的(de)樂舞之約